《早春图》是郭熙撒播有序的首要存世著作之一。这幅图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画轴纵158.3厘米,横108.1厘米,绢本双拼成幅,水墨浅设色。画左中心部位署款“早春,壬子年郭熙画”,现“熙”字处已破损,不易辨识。署款处钤有“郭熙笔”长方朱文印。而画中所署壬子年即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此画恰是郭熙晚年之作。咱们也由此得以经过什物一窥郭熙晚年的山水风貌。
在《早春图》中,郭熙用他的画笔为咱们发明了一片纸卷上的春山寒林。他从前说到,在山水画的发明中,要辨明四时的不一样——“春山澹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洁白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林泉高致》)。咱们在《早春图》中,好像能够看到这种澹冶的环境和“笑”的动态,恰是这种环境和动态,烘托出画面宁谧而朝气蓬勃的空气。而这种空气的营建又得益于《早春图》的全景式构图,奇妙地将他所提倡的高远、平远、深远“三远”体现方法融为一体。
画面中的主体为呈“S”状回旋扭转的无穷山峦,与左右峰峦联系。主峰结顶一笔施以浓墨,构成上有盖、下有承、左有据、右有倚的凹凸崎岖之势。山体多石而少土,是典型的北方大山。山峦顶部以尖头点制作杂树、荆棘等,其间墨色深浅变幻,主次有别,使山峦得以润涤。画面中的树木都没有茂盛的枝叶,而那种“有枝无干”的树木,也是郭熙画风的一个标志。至于那被描写为蟹爪通常的树枝,更是郭熙画派的经典标志。山体坡脚处则施以卷云皴,层层交叠,体现了山石的厚重稳健之姿。山势虽在画面中部被云雾隔断,却丝毫不掩其硬气,从近山看去,山脊耸立而明白,予人坦身露体、直面苍天之感。这恰是郭熙所说的“自近山而望远山”的“平远”法。值得一提的是,郭熙生于河阳温县,即今天的河南孟县。此处北依太行与山西省接壤,南临黄河与郑州、洛阳相望。因而,郭熙笔下的峰峦沟壑与枯树寒林,也显着具有华北地区的地貌与植被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