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非遗文化与书画艺术专业委员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视频 > 艺术映像
艺术映像
高凤翰 《荷花图》鉴赏
发布时间:2017-05-15       来源:非遗文化专委会官网


  古代扬州是江南的经济重镇,发达的经济带动了书画市场的繁荣,以郑板桥为代表的一大批画家聚焦在此卖画谋生,由此产生了风格鲜明、雅俗共赏的作品,亦形成了一个固定的书画圈子,史称“扬州八怪”。那么,他们的润笔费及卖画的真实情形到底是怎样的呢?


  有了润例,不必耻于言利


  古代将作诗文书画的酬劳称为润笔,而所定的标准称为润例或润格,通俗地讲就是书画家出售作品所列的价目标准。润格在我们文化史上起源已久,早在《隋书·郑译传》就有记载。至明代鉴藏家李日华明确提出润笔规格,在当时影响还不是很大。到了清代中期,润笔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这是因为,画家一旦进入市场,书画就要作为商品,也应像其他商品一样有明确的标价,以更方便于交易。


  扬州地区大多数画家曾制定润格,有过“入市卖画”的经历。尤其以“八怪”为代表的职业书画家群体,他们大胆地公开其润例卖画,以换取生活之需。有了润例,书画家们就不必耻于言利,他们可以大方地公布自己书画作品的市场价位,不用担心世人的目光。


  “八怪”的代表性人物郑板桥为了更好地参与书画市场,曾多次别出心裁地公开其润例:“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书条、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公之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送现银则心中喜乐,书画皆佳。礼物既属纠缠,赊欠尤为赖账。年老神倦,亦不能陪诸君子作无益语言也。画竹多于买竹钱,纸高六尺价三千。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秋风过耳边。乾隆己卯,拙公和尚属书谢客。”这篇润例很值得回味,郑板桥明确表示要收取现钱,也就是润笔费,并且以书画不同的形式来制定价位。另外,从这篇润格中的“大幅六两”可知一般人家负担不起,毫无疑问买主多是富商。据史载,清代乾隆时期的知县“每月支俸三两,一家一日粗食安饱兼喂马匹,须银五六钱”。一幅画就相当于县令一个月的工资,可见郑板桥在当时可以说算是高收入了。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