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画曾经的动摇
发布时间:2017-05-15 来源:非遗文化专委会官网
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受到政治和艺术上“以素描来改造国画”的融合派的影响,使传统中国画受到动摇,这在京城表现得尤为严重。面对这种情势,陈半丁团结众多“京派”画家,积极奔走呼吁,设法解决老国画家的生活问题以及中国画的传承与发展问题。在其倡议下,政府于1954年正式成立“民族美术研究所”(即现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前身),这也是有史以来中国第一个国家级的专业美术研究机构。新中国成立后,政府给予了陈半丁极高的礼遇,他多次受到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在国内外享有崇高的声誉。
写意实境 市场向好
陈半丁继承了以吴昌硕、任伯年为首的“海派”特点,又将其带到北京,在“京派”范围内逐渐变化,最终形成了与齐白石大写意相对应的小写意画风,世称“陈派”,影响深远。“陈派”之花鸟溯源青藤、白阳,同时对石涛、恽南田、扬州八怪等均有广泛涉猎。
陈半丁的山水画创作由“四王”入手,直溯宋元,师法古人,临古不辍。陈半丁一生钟情石涛,并颇得苦瓜和尚之奥妙。1930年代是陈半丁山水画创作的整合期,其主要特征就是以石涛笔意为基调,同时融入了宋元诸家诸法之长,作品既有宋元的高古意趣,又有明清的笔墨韵致,形成了一种更为疏放、苍润、古雅、简约的个人风格。1950年代之后,陈半丁的山水体现了他对于虚境的追求。这些作品看似在写实景,其实在用笔上已与此前有了较大变化,画风更加灵动、浑融,将现实的大山大水,化作大写意的水墨艺术语言,以表达自己对自然的独特理解和艺术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