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非遗文化与书画艺术专业委员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视频 > 艺术映像
艺术映像
李溥光的艺术人物
发布时间:2017-11-02       来源:非遗文化专委会官网

 


  紧接着蔡京的跋,就是宋末元初的和尚雪庵署名昭文馆大学士溥光的楷书长跋。李溥光是南宋末年的和尚,字玄晖(元晖)。号雪庵(雪窗),后因取得赵孟頫(1254—1322)的欣赏他的楷书匾额而被举荐仕元蒙封昭文馆大学士。[14]
他的后记内容如下:


  “予自志学之岁获观此卷,迄今已僅百过。其功夫巧密处心目尚有不能周遍者,所谓一回拈出一回新也。又其设色明显,安置宏远,使王晋卿,赵千里见之亦当短气。在古今丹青小景中自可独步千载。殆众星之孤月耳。具眼知音之士必以予言为不妄云。大德七年冬十二月,才生魄昭文馆大学士雪庵溥光谨题。”


  杨新这样介绍溥光和《千里江山图》的联系:“到元代,为李溥光和尚保藏 ,卷后接纸有他在大德七年 (1303年) 的题跋。”[15]
可是从后记的行文口吻看,溥光和尚不像是藏家、仅仅有许多机缘观看此图罢了。特别是“自志学之岁获观此卷”一句阐明是“获观”而不是“取得”、“获藏”。可是他自从十五岁起就有许多机会来看这件著作。“志学”一词出于《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如果说溥光住在元大都
(今日的北京)而他的字已经取得适当高的认知度并屡次为街市商铺题书匾额并取得赵孟頫欣赏,那么他的年龄估计不会小于三十岁。所以他十五岁时榜首次看见他说的“丹青小景”的时刻,正好是南宋毁灭的1279年。再次细细琢磨这个后记也感到矛盾重重,一方面他对著作描绘为“功夫巧密,设色明显,安置宏远。使王晋卿,赵千里见之亦当短气。”另一方面又说这件著作是“丹青小景”。难道溥光看到的不是我们看到的这件长达十一米多,宽达三分之一真人尺度的巨幅著作吗?难道他看到的真的仅仅一张“小景”而不是我们面临的《千里江山图》吗?


  再者,溥光题跋的年款是1303年,他遭到赵孟頫举荐入宫担当昭文馆大学士的时刻是在至元年间(1264-1294),而赵孟頫自己于至元23年(1286年)经程鉅夫推薦出仕,所以溥光最早仕元时代不能早于1286年。近年在拍卖中浮出水面的溥光《书韩昌黎山石诗卷》的年款刚好也是1286年,签名则是雪庵道人。也阐明他入仕时刻只可能在1287-1294年间,再说,至元末,忽必烈身后,赵孟頫告假回到了江南。溥光进昭文馆可能是1290年之后,赵孟頫已经在朝廷工作了几年之后、在朝廷说话有重量之后,忽必烈去世之前。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