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非遗文化与书画艺术专业委员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视频 > 艺术映像
艺术映像
荆浩和“物象之源”的诞生
发布时间:2017-10-11       来源:非遗文化专委会官网

 


  五代时,荆浩自觉地在绘画领域确立了明“物象之源”之理论,与“丈山尺树,寸山分人”图式办法相呼应,进而至沈括接受“物象之源”理论的“以大观小”之办法,使开图千里的古典全景山水图式构建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且均走向老练并影响着后世。


  从魏晋到北宋,在我国山水画干流认识里,一以贯之地推重穷物之性,得物“常理”之“物象之源”理论。重原份额及物之“常理”、着重物象各正性命,原始反终,以及一直批评“水不泛舟,人大于山”、“物小人大,树高于山”与“仰画飞檐”等种种于此有悖之现象,实质上就是在提倡绘画发明中“物象之源”之实在、物之“常理”之实在以及山水画作品中物象各正性命之实在,而非经过取景框而得之“近大远小”的被视觉蒙混物之来源的物象。我们能够以为:沈括“以大观小”的山水之法与荆浩之明“物象之源”进而“度物象而取其真”之实践理论,从内在上是一脉相承的,亦是干流认识的开图千里之全景山水画的图式办法;反之,“张綃素以映”、“仰画飞檐”等图式当属非干流的,以停止特写见长的山水松石格或采用之。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