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之乐的艺术静思
发布时间:2017-08-22 来源:非遗文化专委会官网
今世艺术的反故事化倾向,早已是一个不争的现实。1952年,无声音乐《4分33秒》在纽约一座半露天音乐厅初演,这部被称作“四分半钟的幽静”的乐曲,可谓前锋音乐的极峰之作,敞开了一个无限休止的“零”的神话。奉卡夫卡为开山祖师的现代小说家,已毫不迟疑地揖别革新、磨难、期望和爱情等文学主题,在拥抱琐屑而普通的日常日子时,将艺术对庞大叙事的改造坚持到底。在某种含义上,法国作家加缪有关“现代作家不再讲故事”的断语,几乎成为今世人文艺术的实在写照。
其实,关于叙事前景的这种暗淡,批评家本雅明在《讲故事的人》(1936)中也曾有过近似的预言,现在看来一语成谶,“讲故事的艺术即将消亡。我们遇见一个有能力讲好一个故事的人,时机越来越少”。而他对此的进一步剖析却发人深省。在本雅明看来,这是一种现代性社会独有的精力症候。在这里,人类经历的沟通变得匮乏而空泛,人们只能坚守于有限的精力时空,而无法以富于幻想力的办法完结自我逾越。在这里,“音讯”及其衍生物,成为新年代的标志和符号。“音讯传播与讲故事的精力背道而驰。如果讲故事的艺术日渐稀罕,音讯的广泛传播就是这种情况的祸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