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艺术品到旅游品的下滑
发布时间:2018-08-06 来源:非遗文化专委会官网
近十余年来,我国艺术品的生意火了。可火得有些乱,有如荒郊野火。
——前店后厂,你要谁的,我造谁的,上迄唐宋,下至当今,无所不能,一人不行便多人流水作业,人力不足则以现代照相术、激光照排辅以造旧为之;
——廉价推销,批量生产,论堆沽价,成捆出口,艺术品成了旅游品,乃至成了冬储大白菜。江苏某市从前年出口我国画十余万件,获利折合每件著作5美元。如此败家子行径,却被识为创汇有道;
——今日一万,明日三百,甚或买一送一,能卖就行,到手是财;
——回扣招商,逃税获利,私运暴富,盗墓成风;
——产品在国内,包装在海外,孰优孰劣,洋人说了算,外商说了算。
可悲可叹的是,这些程度纷歧地成了各地“文明街”的寻常之景,成了各地创汇的“成绩”,成了“中外文明沟通的效果”,成了我国艺术品商场的“规则”。
正是为了改动这种损人殃国的“商场行情”,正是为了培养健康的国内艺术品商场,也为了顺应社会主义商场经济的施行,文明部艺术局托付部属我国文明艺术总公司承办,中华文明沟通与合作促进会、广东省文明厅、我国对外贸易中心(集团)协办首届我国艺术饱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