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子恺作为画家、教育家、散文家、装帧设计家、翻译家等身份被大众所熟知。而身为父亲的他是如何以身作则、潜移默化的教育后代的呢?
近期,由丰子恺嫡孙丰羽编撰整理的书籍《丰子恺家书》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同时,围绕着“丰子恺家书”的“丰子恺家庭教育展”展览也在浙江桐乡市博物馆举办。
这是一部家庭书信集,更是“平凡父亲”丰子恺的自传写照。在这些信件中,不乏有叮咛丰新枚“只是你至今还未背诵出《伊吕波歌》……,务必背诵出来”的严厉父亲形象,亦有夸赞丰新枚“诗兴好”的慈父面貌。澎湃新闻特此整理挑选了书中所收录的部分家书。
丰子恺(1898年11月9日-1975年9月15日),光绪二十四年生,浙江省桐乡市石门镇人。原名丰润,又名仁、仍,号子觊,后改为子恺。他育有七个子女,长子丰华瞻、次子丰元草、幼子丰新枚、长女丰陈宝、次女丰宛音、三女丰宁馨、幼女丰一吟。

全家摄于浙江省桐乡县乌镇(约1933年)
家书,承载着浓浓的情感和文化的传承,古语言“家书抵万金”,那是因为家书背后,常常是真情流露、心声所寄,更是家风。近期,由丰子恺嫡孙丰羽编撰整理的书籍《丰子恺家书》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该书是一部家庭书信集,更是“平凡父亲”丰子恺的自传写照。书中收录了丰子恺在1959至1975年间写给幼子丰新枚的信件180封,另有15封分别是给次女婿宋慕法、次子丰元草、三女丰宁馨、以及外孙宋菲君。

幼子丰新枚(左)、丰子恺(中)、外孙宋菲君(右)
丰羽告诉澎湃新闻,这也是首次集结出版丰子恺的书信。在书的序言中,丰羽提及爷爷(丰子恺)写给父亲(丰新枚)的信件“彼此间除了嘘寒问暖、相互关心,还有唐诗接龙、宋词藏字,读圣贤书、习天下理。家长里短包涵父子亲情,社会闲谈传递处世之道,彰显华夏文化的传统思想,蕴含敦亲睦族的礼让谦卑。”
对此,特此整理挑选了书中所收录的部分家书,通过回归平凡、朴实的字句,观看丰子恺作为一位父亲对子女的舐犊之爱以及他的文学素养和赤子之心。
摘选:

父字 1959年5月4日

父字 1959年8月27

1960年10月12日
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非遗文化与书画艺术专业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