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书法不是名人书法。对书法史略知一二的人,就知道历史中的好字都是文人写的,文人书法就是中国书法的本质。
“士之致远,先器识而后文艺” ,古人讲得通俗易懂。缺乏人生体验和思想感情的艺术作品,肤浅而苍白。
从这个角度理解与思考文人书法,就会看到书法艺术的真相,也会掂量出书法艺术的真实价值。
当代人视域中的文人书法往往与名人书法混淆,这是缺乏书法史知识的表现,也是自身认知能力的局限。正是因为这样的“缺乏”和“局限” ,一些人眼中的书法就是笔墨,仅是字型,对书法的“器识” ,视而不见。因此,一些极其可笑的观念产生了,若干书法家瞎子摸象一样判断经典书法和当代书法,言谈举止的滑稽样子倍感可笑而又无奈。
正确理解书法艺术的道路只有一条,回到原典,尊重常识。因此,我有一个固执的认识,历史中的好字都是文人写的。
当然,历史中的文人和现实中的文人有了生存际遇、身份角色的差异,当代文人永远失去了传统文人所面对的文化语境,那支看似柔软却十分坚硬的毛笔,从当代人生活中退出的那一刻,书法艺术就成了断线的风筝,飘荡在空中,引人遐想。种种误解,也因此而来。
文人,是中国文化史寓意颇多的形象,他独立的生命价值和文化理想,他与庙堂的靠近和疏离,他的才能与风流,是我们不衰的话题。文人书法亦然。那副“先器识而后文艺”的笔墨留下了无尽的历史遗绪和文化信息。典雅凝重的书写、文墨兼优的形态、“先天下之忧而忧”的风骨,给予我们深刻的人生启示和审美陶冶。
我关注文人书法的理由就在于此。对现当代文人书法有常识性的了解。首先,我熟悉他们的文章,耐心阅读,感知激荡的生命波澜、昂扬的精神、脱俗的气质以及现实的担当。他们的毛笔书写于此生发,人生况味跃然纸上。第二,他们传统文化功力深厚。从少年到青年,直到生命的终点,毛笔的魅力须臾没有退去,砚边人文是永远的坚守。这种状态,保证了他们毛笔书写的文化属性和艺术特性,也维护了中国书法的尊严。
思考与写作,就有了这些文章。
我知道自己的学识不能完全切中文人书法的肯綮,仅凭常识和兴趣谈谈观感,一是表达自己对“文人”的崇敬、对文人书法的向往;二是对文人书法美学内涵的探究,找到自己与他们的距离,反省、补课,让我们对书法的理解回到正确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