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观当下画坛,画家们一味寻求展览作用,画越画越大,现在4尺整张8平尺的画都算小的,6尺整张18平尺很往常,还有人画丈二的巨制,似乎只要画越大才越有气势,越能夺人眼球。这些年,跟着国内艺术品商场的日渐昌盛,书画这个有着上千年传统的国粹现在又被国人视为“软黄金”而竞相购藏出资,在商场中备受推重。可是不容忽视的是,当时在书画创造和保藏中也存在不少误区,其间“以尺论价”的现象尤显杰出。
时下,“每平方尺”已成为艺术品商场的时尚用语。很多今世画家盲目寻求著作的尺幅,似乎尺幅越大越好,越大才越能卖出高价。相当多的藏家受此误导,分外偏心大尺幅著作,误以为画越大,保藏价值就越高。如此,致使商场中充斥水平低下的书画“巨制”,而一些高水平的小尺幅著作则备受萧瑟。在保藏价值理念上能够说发生了较大的扭曲,价值违反严峻。
本来,自古迄今历代书画名作皆不乏小品。在书法珍迹上如王羲之《兰亭序》(24.5×69.9厘米)、有“天下第二行书”之称的唐颜真卿《祭侄稿》(28.1×72.3厘米),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墨宝晋代陆机《平复帖》(23.7×20.6厘米)都尺度较小,但却以高明的翰墨窍门和特殊的风格神韵令人沉醉。绘画上如唐韩幹画马名作《照夜白图》(30.8×33.5厘米),元倪瓒《六正人图》(61.9×33.3厘米)也都凭借超卓的赋有特性的翰墨方式与深邃的意境而名传后世。
此外,我国的文人画向来考究近间隔把玩,“小中见大”是其所长,如宋人小品尺幅都不大,多为团扇、册页,但新鲜隽永的风格为世人所称重,翰墨精微,意境营建更是匠心独运。清代八大山人的很多书画册页小品皆小而精,让观者大叹其翰墨苍茫高古出尘之奇,这么的“小品”并没有遭人歧视,反被历代的大保藏家们捧为珍宝。不难看出,我国古代书画中的很多旷世创造都是一些尺幅很小的著作,但这并不阻碍子孙书画家欣赏和崇拜,小品反而遭到历代书画家的重视而屡有佳作面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