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非遗文化与书画艺术专业委员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非遗文化动态
非遗文化动态
中国古建的美学密码:方圆比例
发布时间:2019-08-02       来源:非遗文化专委会官网

黄金分割比在西方古建中的运用


西方古建筑里除了Order和标准化、模数化的设计以外,还非常严格地追求美的比例,尤其是大名鼎鼎的黄金分割比例。

西方人认为最美丽的人体符合黄金分割。假设维纳斯的身高是a,从肚脐算起下半身的长是b,上半身的长是c的话,那么黄金分割的意思就是a:b=b:c=1.618,接近这个值。

1.jpg

达·芬奇《维特鲁威人》

  这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一张画,达·芬奇的《维特鲁威人》。

  维特鲁威是古罗马时期著名的建筑师,他写有一本特别有名的书,叫作《建筑十书》。他在书中讨论了Order,还讨论了人体比例,以及人体比例在建筑当中的运用。


  西方建筑如何使用黄金分割比?


2.jpg

帕提农神庙正立面图

  这是西方建筑史上最负盛名的建筑,雅典卫城的帕提农神庙。首先,它的总高和总宽形成一个黄金比,是非常精确的一个比例。换句话说,如果总高是1,总宽是1.618,这样它的正立面就构成了一个所谓的黄金分割矩形。

  黄金分割矩形的特性很神奇,如果扣除一个正方形,剩下的又是一个黄金分割矩形;再扣除一个小正方形,又剩下一个黄金分割矩形。可以反反复复做下去,无穷尽。

  如果把这些正方形边长形成的1/4圆弧连起来的话,会得到一条非常优美的螺旋线,也就是著名的黄金分割螺线。

帕提农神庙正立面分析图.jpg

帕提农神庙正立面分析图

  在帕提农神庙的身上我们发现,它其实在整体和局部反复地使用黄金分割。黄金分割是它的美的密码。


什么是1:√2?


同样擅长标准化、模数化设计,建造房子那么神速的中国古代匠人,他们有没有对美的比例的追求?答案是肯定的。


那我们喜欢一种什么比例?


4.jpg

  这是《营造法式》的第一张插图,叫“圆方方圆图”。一个圆套方和一个方套圆,这里面暗藏什么比例的玄机呢?

  说出来也简单,其实就是1:√2。一个正方形的边长和它外接圆的直径,或者它对角线的比是1:√2。

  有的人可能会问,中国古代匠人知道√2这件事吗

  中国古代匠人不操心√2,因为他们用一个简单整数比来对付它:方五斜七。

  这句口诀什么意思呢?正方形边长如果是5,对角线约等于7,7除以5等于1.4。而√2约等于1.414,是很接近的。

5.jpg

  《营造法式》的作者李诫嫌“方五斜七”太粗糙了,怎么能这样呢?他给出一个141:100,这下好多了,1.41,更接近了。这就是中国匠人的智慧。

  刚才我们说了黄金分割矩形的奥妙,那么√2矩形——一个边长是1:√2的矩形有什么好处?好处是切完一半以后仍是√2矩形,再切一半还是,再切一半还是。


√2矩形在中国古建中的应用


  我们以三个建筑为例:

  佛光寺大殿、观音阁和应县木塔。

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立面图.jpg

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立面图

  如果以佛光寺大殿的总高为边长做一个正方形,再以它的对角线做一个弧线,刚好是它总宽的一半。左半边也同样。

7.jpg

  换句话说,如果总高是1,总宽是两个√2,它的正立面就是两个√2矩形。

  再看佛光寺大殿的平面图。

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平面图.jpg

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平面图

  它的平面是一个回字型,其中最重要的是中间的核心空间,也是供佛像的空间。这个形状又是两个√2矩形组成,和正立面是一个相似形。

  来到佛光寺的核心,它的剖面图

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剖面图.jpg

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剖面图

  以中间最重要的佛像的高度为边长做一个正方形,然后用圆方方圆图做它的外接圆。这时候外接圆的直径等于中央开间的宽度。

  如果佛像高是1,中央开间的宽度√2。建筑是为这个佛像量身定做的,而且它们之间符合√2比例。

  以中间最重要的佛像的高度为边长做一个正方形,然后用圆方方圆图做它的外接圆。这时候外接圆的直径等于中央开间的宽度。

  如果佛像高是1,中央开间的宽度√2。建筑是为这个佛像量身定做的,而且它们之间符合√2比例。

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设计理念分析图.jpg

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设计理念分析图

  就像帕提农神庙一样,佛光寺身上从整体到局部甚至到内部塑像,都在反复地使用方圆之间的比例。

  用同样的方式,可以得到独乐寺观音阁和应县木塔的精确效果图。

独乐寺观音阁设计理念分析图.jpg

独乐寺观音阁设计理念分析图


应县木塔设计理念分析图.jpg

应县木塔设计理念分析图

  如果我们同时看应县木塔和佛光寺就会吓一跳,原来应县木塔的高宽比和佛光寺正好是旋转了90度。应县木塔的宽是1,高是2√2,佛光寺是高是1,宽是2√2。如果转个90度,塔变成殿了,殿变成塔了。

  苏轼曾说“横看成岭侧成峰”,我们这里可以改一改,变成横看成殿竖成塔。这是中国匠人的智慧。


匠人们为什么痴迷于运用比例?


  其实《营造法式》这本书里有答案。

《周髀算经》中的“圆方图”.jpg

《周髀算经》中的“圆方图”与“方圆图”

  在配合“圆方方圆图”这个插图的文字当中,《营造法式》引了更古老的一本书《周髀算经》的一段话:“万物周事而圆方用焉,大匠造制而规矩设焉。”

  圆方、规矩,说明反反复复运用方圆做图的比例其实是古代大匠设下的规矩。规矩这两个字不就是历代匠师都挂在口边的话吗?

  更重要的一个理由,是中国古代人的宇宙观——“天圆地方”。匠人在运用这些比例建造建筑时,表达着他们天圆地方的宇宙观,以及一种追求天地和谐的文化理念。

微信图片_20190802112409.jpg

  所以,如果把西方的杰作和中国的杰作放在一起比较,就更加清楚了:所谓的黄金分割是西方建筑美的密码,它造成了帕提农神庙一种永恒的和谐;中国古人则用天圆地方的观念来建造出佛光寺大殿这样的建筑,同样达到了和谐完美的境地。可以说,帕提农神庙和佛光寺大殿是中西建筑史上美的代言人,它们各自都带着自己文化的“营造密码”。



非遗文化动态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