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非遗文化与书画艺术专业委员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非遗文化动态
非遗文化动态
脱去窠臼 终成大艺
发布时间:2017-02-20       来源:非遗文化专委会官网

 


  “古之画家,有能有识者,敢删去前人窠臼,自成家法,方不为古大雅所羞。今之时流,开口以宋元自命,窃盗前人为己有,以愚世人,笔情死刻,尤不足耻也。 ”
——当下画家来喝齐老爷子这碗带了辣椒的鸡汤!这可是他在“寂寞之道”的艺途中所看到的现实——他将艺术视作“寂寞之道” ,不贪慕名利,长叹“何要浮名”
。虽然饱经世事沧桑,却依然保持单纯的童真,永远生活在追求真善美的艺术探索中。


  在《小虾》中,他一反“抠门钱串子”的形象,写下“此小虾乃老眼写生,当不卖钱” ; 《海棠八哥》中“等闲学得鹦哥语,也向人前说是非”
……艺术家的“名”与“实”在美术界是一个讨论不休的话题,画史中很多曾经名极一时的画家随着历史的积淀都已经烟消云散,而很多曾经默默无名的画家却在时代的进步中重新被世人发掘和审视,所以艺术家“名与实”的核心不在于当世的“浮名”
,而在于存世的一幅幅作品,基于的是艺术家不断创新、超越自我的核心价值。“白石老人的一生,深知‘天道酬勤’ ,常感‘知己有恩’
。所以在齐白石的艺术世界里,老人行‘衰年变法’创‘红花墨叶’ ;取‘不似之似’为‘百鸟传神’ ;守‘寂寞之道’终得‘天然之趣’ 。
”中国美协副主席、北京画院院长王明明认为,“何要浮名”“行高于人人必非之”等印语是齐白石自己晚年心态的一种真实流露,也是老人对自己声名日隆状态下一种清醒的自我认知。一位艺术家如何在画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最核心的根本所在是他所创作的艺术作品;这些真实而饱含情感的作品才是艺术能够穿越时空、贯通观者心灵的精髓和关键。


  所以,干了这碗齐白石熬的心灵鸡汤吧:“夫画者,本寂寞之道,其人要心境清逸,不慕名利,方可从事于画。见古今人之所长,摹而肖之,能不夸;师法有所短,舍之而不诽,然后再观天地之造化,来腕底之鬼神,对人方无羞愧。

非遗文化动态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