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书画艺术专业委员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会展中心 > 动态
动态
里希特“终究是绘画”开幕九天遭闭馆
发布时间:2020-03-23       来源:民建会艺专委官网

        3月4日开幕的“格哈德·里希特:终究是绘画”(Gerhard Richter: Painting After All)是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在布鲁尔分馆(Met Breuer)举行的最后一个展览,2020年7月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将从此栋建筑中迁出。现年88岁的里希特也觉得这有可能是他有生之年最后一次大型个展。然而,因为疫情场馆计划从3月13日关闭至7月,这预示着这一开幕了不过9天的展览可能无法再重开。

       据悉,这次展览涵盖里希特长达60年的创作生涯,展出100多幅作品。涉及摄影与肖像,自然主义与抽象主义。里希特把绘画置于无休止的批评和拷问之下,这些作品一如既往、面无表情地推进着绘画的发展,尽管有人说图像性绘画在20世纪60年代就消亡了。

创作中的里希特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布鲁尔分馆位于纽约麦迪逊大道上,与人们所知道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第五大道1000号)相隔10街。2016年3月,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迁到新址后,由马歇尔·布鲁尔(Marcel Breuer)设计的著名倒错塔形建筑便成为了大都会的新馆。然而,因为成本,博物馆将在2020年7月从这栋笼罩着精致和忧郁气质的建筑中迁出,这比原计划提前了三年。

       带着告别的气氛,3月4日“格哈德·里希特:终究是绘画”在大都会布鲁尔分馆开幕,这是一场极为贴切的告别展,里希特的作品占据了展馆的两层空间,艺术家每一阶段的转折,都让人对他的成就产生怀疑——沉默的肖像、平淡无奇的镜子——在这里,它们一如既往、面无表情地推进着绘画的发展,尽管里希特把绘画置于无休止的批评和拷问之下。有人说图像性绘画媒介在20世纪60年代就消亡了,有人说它从未如此重要过。里希特相信两者,或者说两者不相信。

里希特,《自画像》,1996年, 艺术家源于照片模糊的作品

在这个博物馆急于证明自己的社会影响力的时刻,这位在世的伟大画家问道:“当代艺术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它能做什么?我完成了什么?”即使曾创下在世艺术家拍卖的最高价纪录,但这位现年88岁的画家,认为此次展览是他从艺60年的总结和证明,证明他对艺术的不解和怀疑,以及艺术中所蕴藏的道德力量,里希特也感到这很可能是他有生之年最后一次博物馆大型个展。


展览现场里希特玻璃雕塑作品立于1960年代的黑白摄影作品之中

        此次展览由大都会现、当代艺术主管希娜·瓦格斯塔夫(Sheena Wagstaff)和艺术史学家本杰明·H·D·布赫洛 (Benjamin H. D. Buchloh)共同组织策划,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助理策展人布林达·库马尔(Brinda Kumar)协助了策划工作。她回忆说:“2002年2月,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举办里希特40年回顾展时,恰是美国遭遇‘9·11’袭击后五个月,展览出人意料地吸引了大批观众,他们从里希特的困境、多样性和不确定性中找到了一种解脱。在当时展览发起的调查中,我和其他数十万纽约人一样,在里希特的作品中找到了奇异而又必要的安慰。”


里希特,《九月》,2005,52x 72cm

        为回应2002年MoMA的展览,大都会布鲁尔的“格哈德·里希特:终究是绘画”以《9月》开场,这是一件画于2005年的小幅“模糊”画,画面描绘的是一架撞向世贸中心的飞机,这是众多表达该事件的作品之一,里希特也算是“9·11”的亲历者,2001年9月11日,他刚好搭飞机前往纽约,而后班机转降他地。《9月》是对攻击当时无处不在的新闻照片的转述,这张新闻照片也影响了人们对该事件的独有记忆。而在里希特模糊的转述中,《9月》成为了反意识形态的代表,他以冷静、矛盾的眼光看待暴力及其公众媒体在该事件中的形象。

       此次大都会布鲁尔展出里希特的作品约100件,数量上比2002年MoMA的展览少了近一半,除了数量外,两场相隔近20年的展览希望传达给公众的也有所区别。里希特的一些代表性作品(如1972年的《48幅肖像》、1988年的《1977年10月18日》)并未展出。

展览现场的“笼”系列(2006年)中的三幅

       展览充分利用了大都会布鲁尔的建筑优势,在博物馆三楼和四楼的布展中营造出开阔的视线,这种开阔可以让观众欣赏到艺术家风格的多样性。且两个楼层的展厅都设置了一个视觉中心。四楼围绕着《笼》系列展开;三楼则聚焦2014年创作的《比克瑙》(Birkenau,奥斯维辛集中营)系列,该系列以抽象的形式和若有似无的阴影掩盖了大屠杀的图像,这也是北美首次展出里希特这一主题的作品。

里希特“比克瑙”系列之一,2014

       1932年,里希特生于德累斯顿。他在这座当时的东德城市接受现实主义画家的训练,1961年,在柏林墙筑起前数月他来到西德,并与艺术家西格马·波尔克(Sigmar Polke)、布林克·巴勒莫(Blinky Palermo)等一起于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学习,受他们的影响,里希特开始用油彩在绘有具象作品的“画布”上做实验。这些后来被称作“油彩涂抹”的作品,最初挪用自生活杂志、航空摄影和家庭相册上的图像,其冷淡而疏远的风格成为消费主义下虚荣心的一种对照。

       里希特的“摄影绘画”在完成前有不少步骤:先需要找到(或拍下)一张摄影照片,并从当中取材所要的色调,在画布上描绘出景物,逐步修饰到完成,时而加上柔软的刷子轻触、时而以刮刀涂抹,制造出独有的“模糊”效果。

会展中心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