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书画艺术专业委员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 > 行业资讯
行业资讯
赏雪秘籍——中外名家笔下的雪景图 美了千百年
发布时间:2019-02-15       来源:民建会艺专委官网

来源:人民网-书画频道

  近日,北京终于下了一场像样的雪!网友们纷纷在朋友圈晒出各自拍的各种雪景美照,照片中的雪景正如唐代诗人岑参诗所云“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皑皑白雪的美景令观者激动,也给画家们带来了独特的审美及创作灵感,挥笔留作,如北宋书画家梁师闵的《芦汀密雪图》卷,描绘了一对鸳鸯于寒波中游水嬉戏,令清代乾隆帝感叹“鸳鸯两两相随逐,不为严寒异故心”,多么诗情画意。与之相比,雪景在西方画家笔下又如何体现?下面,小编精选了中外画家笔下的雪景图,与君共赏。

《西岩松雪图》.jpg

《西岩松雪图》 作者:弘仁[清] 纸本墨笔 192.5×104.5cm

  弘仁(1610-1663年),俗姓江,名韬,字六奇,出家后释名弘仁,号渐江学人,又号无智、梅花古衲,安徽歙县人。明亡后入武夷山为僧,云游各地后回歙县,住西郊太平兴国寺和五明寺,常往来于黄山、白岳之间。其画取法元代倪瓒、黄公望,构图洗练简逸,笔墨苍劲整洁,善用折带皴和干笔渴墨。他重视师法自然,善画山水,传达山川之美,意境伟峻秀逸,“得黄山之真性情”,与石涛、梅清同成为“黄山画派”的代表人物。在安徽与查士标、孙逸、汪之瑞并称“海阳四家”,形成“新安派”;同时,与石涛、八大、髡残合称“清初四僧”。

《西岩松雪图》局部.jpg

《西岩松雪图》局部

《西岩松雪图》局部2.jpg

 《西岩松雪图》局部

  《西岩松雪图》创作于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时画家52岁。画面以局部特写山峰雄伟之势,大山兀立,山石如刀削般险峻而清朗,岩石上的偃松则冷竣静寂;画雪景“借地为白”,略加渲染,山石阳面留白,阴面着墨,树木墨色较浓。整幅作品布局精密,结构严谨,而无板滞之感,得风神懒散、气韵荒寒的奇致。画面着意刻画了象征高尚、纯洁的松树和白雪,形象简洁,是作者精神高度净化后的影迹,给人以伟峻、静穆、圣洁、一尘不染的美感。

  一场缤纷的大雪之后,天与地之间的一切仿佛都变得一尘不染,圣洁而空灵。面对着弘仁的《西岩松雪图》,我们的心灵似乎得到了一次净化,变得平静而又清爽。止咐此刻,已不觉都市的喧嚣纷乱,取而代之的是那份久违了的静寂与安宁。这大概就是艺术的神奇魅力。

《仿王维江山雪霁》.jpg

《仿王维江山雪霁》 作者:王时敏[清] 纸本设色 133.7×60cm

  王时敏(1592年-1680年),江苏省太仓人,字逊之,号烟客、西庐老人,晚号西田主人、归村老农。祖父王锡爵万历时官至相国,父亲王衡为翰林编修。王锡爵常与名士结交,曾邀请董其昌、陈继儒至支硎山与王衡一起读书,因此王时敏也儒染文风,从小研习书画,奠下良好基础。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王时敏入京拜官,以荫为尚宝丞,累官太常寺少卿,故人尊称之“王奉常”。49岁出使闽南,因过度劳碌辛苦,至南京发疟病倒,因而辞官隐居于太仓郊外之西田,于此时期优游于笔墨之中,创作了大量的诗词及书画作品。

《仿王维江山雪霁》局部.jpg

《仿王维江山雪霁》局部

《仿王维江山雪霁》局部2.jpg

《仿王维江山雪霁》局部

  《仿王维江山雪霁》图创作于戊申(1668年),画家时年77岁。图上山岩有著倾斜的走向,构成奇特宏伟的山形,充满动势;全画多勾染少皴纹,画树以细笔勾勒,设色以石绿、赭石、白粉为主,正是画雪景之古法表现。此幅画笔墨清润,设色皴擦秀雅,有追法唐代青绿没骨山水画的抒情特质。

《梁园飞雪图》.jpg

《梁园飞雪图》 作者:袁江[清] 绢本设色 202.8×118.5cm

  袁江(约1671年-1746年),清代画家,字文涛,江都(今江苏扬州市江都区)人,擅画山水、楼台,初学仇英,中年时曾得无名氏画谱,技艺大进。他的绘画素材多为古代宫苑,尤长于界画。其所作景物多曲折有致,笔墨严整,为清代界画能手。

《梁园飞雪图》局部.jpg

《梁园飞雪图》局部

《梁园飞雪图》局部2.jpg

《梁园飞雪图》局部

  “梁园”又名“兔园”,是汉代梁孝王刘武所建的一处私家园林,其旧址据说在今河南开封东南。梁孝王雅好文翰,广泛结交当时的文人名士,如司马相如、枚乘、邹阳等皆为其座上宾客,许多人长期居住园内,乐而忘返,“梁园”因此而闻名。唐朝诗人李白有诗云:“一朝去京国,十载客梁园”,用的就是这个典故。

  《梁园飞雪图》是袁江楼阁界画的代表作,表现华丽的建筑是作者创作的重点,均匀挺直的线条勾画出房屋的各个细部,繁密的斗拱,玲珑的窗格,显示了高超的界画技巧。庭院、屋顶、山石上都留出大片空白,表现厚厚的积雪,精美的殿堂在白雪的映衬下愈显得富丽堂皇。寒冷的气候似乎并没有影响园内的热烈气氛,殿堂内灯火通明,歌舞喧嚣,豪华的盛宴正值高潮。在“冷”与“热”的对比下,使画面的意境层次十分丰富。

《雪岳读书图》.jpg

《雪岳读书图》 作者:萧云从[明] 纸本设色 125.3×47.7cm

  萧云从(1596年-1673年)明末清初的画家。字尺木,号默思、无闷道人、于湖渔人等。明朝灭亡后始称“钟山老人”,寓意仰望钟山陵阕(明陵)。他自幼习诗文书画,明崇祯年间曾参加反对宦官魏忠贤的复社。入清后,他拒绝作官,遍游名山大川,或闭门读书,寄情诗文书画。

《雪岳读书图》局部.jpg

《雪岳读书图》局部

《雪岳读书图》局部2.jpg

《雪岳读书图》局部

  《雪岳读书图》创作于清顺治九年(1652年),画家时年57岁。图中崇山叠峦,树木葱茏,屋舍深掩。画山石用笔勾画,无皴染,以突出雪景,富有版画韵味。画树木也是细笔勾写,细而不繁。结构繁密,笔法严整,有独特风格。

  画面采用高远法构图描绘层岩绝巘。布局丰满,但山间茂密树丛的蓬松枝杈使画面气脉贯通,虽满却不迫塞。山石形廓较为方硬,凹陷处的皴擦笔笔精到;树木刻画亦极工致,用笔细劲清快,描绘树干纹理、树叶形状一丝不苟。地子则巧妙地留白,用以表现大面积山石及树木枝干上的积雪。皑皑白雪在以淡墨晕染的阴郁天空的衬托下愈发显得清寂萧索。但近景的树脚、石隙间偶尔显露出数竿篠竹,树木枝干染以藤黄,树叶则分别施以朱红、汁绿,这一切都使观者在寒冬的肃杀气氛中隐隐感受到蕴藏着的盎然生机,在历代雪景作品中可谓别开生面。

《九峰雪霁图》.jpg

《九峰雪霁图》 作者:黄公望[元] 纸本墨笔 117×55.5cm

  黄公望,中国元代山水画家,字子久,又名大痴道人,平江常熟人;“幼习神童科,通三教,旁晓诸艺,善画山水,师董源,晚年变其法,自成一家。”(元·夏文彦《图绘宝鉴》)。黄公望在吸收五代、北宋北派水墨山水画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了取之于“造化”,融汇于“心源”的艺术创造,使笔墨造型与语言形式从自然情境的意象表现向自由之境的聊写心中丘壑的高度提升,不光强化了自身的艺术风格特点,并且让中国式写景绘画实现了由有我之境向无我之境的跨越,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文人画艺术境界和品格。后世因其杰出的山水画艺术贡献,将他与元代王蒙、吴镇、倪瓒并称“元四家”。

《九峰雪霁图》局部.jpg

《九峰雪霁图》局部

《九峰雪霁图》局部2.jpg

《九峰雪霁图》局部

  《九峰雪霁图》是黄公望81高龄之作,作于元至正九年(1349年)。该图系画赠一位字彦功、名班惟志的官员文友。在此画创作中,满幅像是以大小、方圆不同形状的几何形体块,棱次交错,按构图的主次前后位置需要,左右分置组合排布,呈现出有意味的形式感。画作的正面中心突出了亭亭兀立的主峰山石变化,嶙峋峻峭、奇倔劲挺之形状直接迎门;峰峦之上的勾勒点厾示意着灌木杂树的枝干突破雪被,与峰顶上成片丛树适成对比,相映成趣。

  《九峰雪霁图》毕工于至正九年三月乍暖还雪之季,大痴道人笔下白雪皑皑笼罩下的九峰山,不复有江南阳春清朗之意,却有北方积雪盈尺的深冬之韵。阴郁的天空与盘绕的如墨春水,营造出的是一派意态萧然、静寂凝结的氛围。得观此图,顿觉森森寒意来袭,恍若置身北国冬日的深山雪谷之中。

《雪中猎人》.jpg

《雪中猎人》 作者:彼得·勃鲁盖尔[荷兰] 1565年 板上油画 117×162cm

  彼得·勃鲁盖尔(约1525年-1569年)是16世纪荷兰尼德兰绘画的重要人物,作品题材以圣经中的世界、农民的生活与风景为主,时而穿插着讽刺性的手法,当时就获得了很高的评价。

  画家似乎是站在山顶上看着山下的猎人,透过猎人远视全景。在一片银装素裹的雪景中,画面左边顶立肴深黑色的树木,它们与画幅边缘形成垂直线,一棵棵沿着猎人前进的方向,遵循透视的“短缩法”逐渐推远。顺莕视觉的指引,观者行到山谷中的冰面,以及在上面嬉戏的村民们,他们的头顶飞过一只展翅的黑喜鹊,正好将近处的树木与远景的山峰联系起来。到这里,细心的读者便能摸出一些门道了: 作者作如此不着痕迹地安排布局和构图,以精确严谨的秩序统辖纷繁复杂的表象。带着这一发现再去欣赏画面,慢慢地,便会令人在这个冰天雪地的世界里流连忘返。

《喜鹊》.jpg

《喜鹊》 作者:奥斯卡·克劳德·莫奈[法国] 1869年 布面油画 89×130cm

  奥斯卡·克劳德·莫奈(1840年-1926年)是法国印象派主要画家,擅长光与影的实验与表现技法。他改变了阴影和轮廓线的画法,在他的画作中看不到非常明确的阴影,看不到突显或平涂式的轮廓线。除此之外,莫奈对于色彩的运用相当细腻,他用许多相同主题的画作来实验色彩与光完美的表达。他曾长期探索光色与空气的表现效果,常常在不同的时间和光线下,对同一对象作多幅的描绘,从自然的光色变幻中抒发瞬间的感觉。

  画作《喜鹊》中天气阴暗,柔和的阳光照在厚厚的积雪上,画面横向里有一道几乎被积雪所掩埋的篱笆墙,围墙里有一座低矮的农舍坐落在杂木的掩映中。大雪过后,似乎整个环境都安静下来了,没有一点声音,没有什么在运动,唯独在那个篱笆门上停落着一支喜鹊。如果你在想象中把那只喜鹊拿走,这个雪景的画面依然是十分美丽的,但是喜鹊给这幅画带来了生机和运动:这喜鹊飞来了,落下了,摇看头,好像又要飞起来了。这只喜鹊是画面中唯一的生灵,也是我们关注的中心。莫奈自己把他所描绘的这支蹲在篱笆上的喜鹊叫做整个乐谱上的一个“孤独音符”,也就是“画龙点睛”的作用吧!

《雪中的林间大道》.jpg

《雪中的林间大道》 作者:卡米耶·毕沙罗[法国] 1879年 布面油画 54×65cm

  卡米耶·毕沙罗(1830年-1903年),自幼便对艺术表现出浓厚兴趣,但他直到25岁才到巴黎接触艺术界。他在巴黎先认识了柯罗,后又利用在私人画室听课的机会认识了莫奈、塞尚以及后来的巴齐耶、雷诺阿和西斯莱。1864-1870年,他最初创作的巴黎风景画,通过评审团的评审,参加了官方画展。1870年,他为躲避战火到了伦敦。但从伦敦回国后,他却被剥夺了参展资格。从此,他的命运就和印象派画家的命运紧紧地连在一起。他们都喜欢采用日本式模糊取景方法,以明亮的色彩和颤动的笔触来表现当代的风景。

  《雪中的林间大道》 是毕沙罗在1879年中画的6幅雪景中的一幅。毕沙罗比其他印象派画家更热衷于白色的氛围、蓝色的投影以及幽灵般的若隐若现。天空中飞舞着鹅毛大雪,四周一片寂静,行人和马车小心翼翼地行走在厚厚的积雪上,整个画面充满动感。这是画家惯用的技法。在一片白茫茫中,点缀着这些灰暗的影子,犹如一段乐章里几个跳动的音符。

《雪中纽南牧师的花园》.jpg

《雪中纽南牧师的花园》 作者:文森特·威廉·梵·高[荷兰] 1885年 布面油画 53×78cm

  文森特·威廉·梵·高(1853年-1890年)出生于新教牧师家庭,是荷兰后印象主义的先驱,并深深地影响了二十世纪艺术,尤其是野兽派与表现主义。梵·高早期只以灰暗色系进行创作,直到他在巴黎遇见了印象派与新印象派,融入了他们的鲜艳色彩与画风,创造了他独特的个人画风。他最著名的作品多半是他在生前最后两年创作的,期间梵高深陷于精神疾病中,其最后在他37岁那年将他导向自杀一途。在梵高去世之后,其《星夜》《向日葵》《有乌鸦的麦田》等作品,跻身于全球最著名最珍贵的艺术作品的行列。

  1883年底,梵·高在父亲供职的教堂所在地纽南居住,在此期间,他苦练素描技巧,在画了大量素描写生和习作。在身为牧师的父亲家里,其住宅后有一个大花园,对花园的浓厚兴趣是梵高绘画作品的一个经常性主题。而此处特别点明的牧师角色,给花园增添了许多神秘色彩。

《鲁弗申的雪》.jpg

《鲁弗申的雪》 作者:阿尔弗莱德·西斯莱[法国] 1874年 布面油画 61×50.5cm

  阿尔弗莱德·西斯莱(1839年-1899年)出生在巴黎,但其父母都是英国人。西斯莱的父亲由于经商成功,使其自幼在优越的家庭环境中成长。18岁时,西斯莱遵循父亲的期望前往伦敦习商4年,回到巴黎后在一家商行工作。可是喜欢钻研文学和绘画的西斯莱在1862年进入格莱尔画室习画,并结识了莫奈、巴齐依、雷诺阿等志同道合的青年画家,他们经常结伴到巴黎近郊的枫丹白露林中进行户外写生。对西斯莱而言,将画架由室内移到户外,不但是一种崭新的尝试,也让他寻获了另一片创作天地。

  《鲁弗申的雪》创作于1874年,画中曲折的小路、参差的房屋、远远近近的树木和低矮的篱笆交错在一起,构成一幅完整的雪景。然而此画最富魅力之处,不是构图而是色彩与光的处理。

  这幅画用白色和素灰色来表现雪景,在色彩上所达到的和谐与抒情效果,是当时的风景画中所少见的。整个画面的主调是紫灰色:屋顶、道路、墙头、树丛、篱笆等,都覆盖着白雪。在紫灰色调中,透出房屋、墙壁的生赭与明黄,这样响亮的色块,使寒冬的萧索一变而为温馨与喜悦。光线单纯而冷静,笔触奔放而有力。这种将自然界的色调进行微妙的转折,乃是画家注入其感情的独特手法,同时它又高在并不违反自然的固有景象。


最近更新